「你有听过C TO C吗?」一个中国创投问一位来自台湾的中小企业主、做电子商务的麦伯总经理欧阳振曦。
这里的「C」,可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「Customer」(顾客),而是「Copy to China」(抄到中国来)!
欧阳振曦回忆到大陆发展的历程,2011年,他带着自己在台湾获得极大成功、整合信用卡优惠、商店地理位置,更被誉为年度最赚钱App的WaWaBank服务西进大陆,才到大陆讲了一场演讲,三个月后再回去,「已经有5支跟他一模一样的App服务。」他这才体验到中国惊人的山寨抄袭加触类旁通创新力。
他遇到的好几个创投都说,「如果你做的东西门槛不够高,就别到大陆来送死了。」
自己研发节能设备的中小企业主台隆节能总经理廖克清,分享两年来跑遍大陆南北的心得是,不要只想要做大市场,太过分散资源,要集中火力在有把握的地方。他自己也经营欧洲市场,把产品卖进英国铁道部,不把资源仅放在同一个市场上。
不少曾经去大陆发展的中小企业主,都有共同领悟:「有些事,不用跟大陆硬拚。」
什幺是,他们口中「不要跟大陆硬拚的事」?
第一, 不要跟大陆比人力、拚市场
大陆有天然的人口、地理优势,台湾只有2300多万人,要承认这个劣势,但不必妄自菲薄。
第二, 见识过大陆山寨的威力,要知道什幺不做
大陆疯互联网创业,台湾也只能用网路突围吗?既然台湾以硬体起家、有最强的半导体产业,走向「软硬整合」、走向更难突破的「技术」与「科学研究」突破,提高竞争门槛,才是台湾该走的方向。
第三, 要比的是创意、和方向,不是比谁工作的时间长
以将要公开上市的中国电商龙头阿里巴巴而言,他们的支付宝主管曾提到自己,只有「上班」跟「睡觉」时间,没有下班时间。每天6点半进公司,凌晨一、两点回家,「因为不这幺拚,团队里的人每天都想着取代我!」
当大陆企业,正乘着经济发展的脚步崛起,想着用拚劲、土法炼钢式的用时间来换取成功,台湾已经脱离那个经济阶段。从外商退休,这几年来自己创业做App开发平台的奇多比软体总经理庄英俊指出,「台湾的年青人,跟大陆年青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,台湾年轻一代最厉害的是创意、不是硬逼他们坐在办公室加班。」
第四, 可以去大陆「工作」,但去大陆「创业」则要考虑清楚
大陆知名天使投资人、真格基金创办人徐小平观察,所有的外国企业,到中国来,都会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。
就连土生土长的广东人、小米总裁林斌,因为职涯多在微软、Google等外商工作,常常说他自己是「海归派不接地气」(不够了解中国本土市场),所幸找到在中国网路产业打滚20年的雷军一起创业,「不然海归派创业多是『半死不活』。」
虽然许多人一再警示,台湾离大陆的距离愈来愈远,大家当然要有危机意识;但是,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主都建议,台湾要走出去,绝不能只依靠大陆,就算要去大陆,也要先想秤秤斤两,别太天真,要先搞清楚方向。